荷航的歷史
1919年9月12日
威廉明娜女王授予這家剛剛起步的公司「皇家」稱號,從而證實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不久民用航空業日益增長的重要性。 一個組織在開業後立即被指定為「皇家」是獨一無二。
1919年10月7日
「Koninklijke Luchtvaart Maatschappij voor Nederland en Koloniën」成立(荷蘭和殖民地的荷蘭皇家航空公司)。 創始人是一個由投資者組成的財團: Nederlandsche Handel-Maatschappij 的總裁 Cornelis van Aalst、Unitas 公司的 Frits Fentener van Vlissingen,鹿特丹的礦石貿易和運輸公司的 Anton Kröller。 Muller & Co、Twentsche 銀行的 Jean Marie Telders、鹿特丹銀行協會的 Willem Westerman、Bataafsche 石油公司的 Nicolaas van Wijk、Edgar Fuld 代表銀行家 Lippmann、Rosenthal 公司,以及荷蘭皇家航空協會 (KNVVL) 的 Hendrik Colijn 進行簽署。 Van den Bergh van Heemstede 代表後者簽字。 Albert Plesman 被要求承擔新公司的日常管理工作,並被任命為荷航的管理者。
1920年5月17日
荷航的首趟航班開始營運。 飛行員 Jerry Shaw 駕駛租賃的 De Havilland DH-16 從倫敦飛往阿姆斯特丹史基浦機場。 機上有 2 名記者、倫敦市長給阿姆斯特丹市長的一封信和一疊報紙。
1921年4月4日
冬歇期過後,荷航帶著自己的飛行員和 2 架 Fokker F-II 和 F-III 飛機恢復服務。 購買這些飛機標誌著荷航和 Fokker 公司之間長期關係的開始,這種關係將一直持續(有一些間隙)到2017年,直至最後一架 Fokker 70 離開荷航機隊。
1921年5月9日
荷航在阿姆斯特丹萊頓廣場的第一家售票處開業,這是世界上第一家此類售票處。 乘客從該售票處乘坐公共汽車前往阿姆斯特丹史基浦機場。 位於萊頓廣場和萊頓大街拐角處建築物屋頂上的廣告依稀宣告荷航曾經在此的存在。
1924年
第一次動物運輸。 年輕的種牛 Nico V 是荷航運輸的眾多動物中的第一隻。
1924年10月1日
從阿姆斯特丹飛往巴達維亞(現印度尼西亞雅加達)的第一次洲際(試飛)航班起飛。 由 Fokker F-VII 執飛,註冊為 H-NACC。 荷航的主要目標之一是更容易進入荷蘭殖民地,如航空公司的全名所示: 荷蘭和殖民地的荷蘭皇家航空公司。
1930年9月25日
開始展開阿姆斯特丹和巴達維亞之間的定期服務。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這是世界上最長的定期航空服務。 服務從每週一次穩定擴大到每週 3 次。
1934年10月20日至24日
道格拉斯 DC-2 Uiver(鸛)在倫敦至墨爾本航空競賽中獲得障礙類別(載客和載貨)的一等獎。 Koene Dirk Parmentier 機長、副駕駛 Jan Moll、飛行工程師 Bouwe Prins 和飛行電報員 Cornelis van Brugge 用 3 天 18 小時 17 分鐘飛抵澳洲,機上載有 3 名乘客和 191 公斤郵件。 荷航的第一架全金屬飛機 Uiver 在比賽前不久加入機隊。
1934年12月15日
荷航駕駛著傳奇的 Fokker F-XVIII Snip (Snipe) 首次飛越大西洋,從阿姆斯特丹飛往庫拉索島,再飛往阿魯巴。 這次飛行目的是將設備帶到加勒比地區,以成立荷航的「荷蘭西印度公司」。 飛機內部被拆除以容納額外的油箱。
從技術上講,尚無法在正常配置和搭載乘客的情況下穿越這個距離。 機長 J.J. Hondong,副駕駛 J.J. van Balkom,無線電操作員和第二領航員 S. van der Molen,以及飛行工程師 L.D. Stolk 用 7 天 19 小時 20 分鐘完成旅程。 1月19日,這架飛機準備開始營運阿魯巴島和庫拉索島之間的定期服務,標誌著荷航的西印度公司的正式啟動。
1935年
機組人員登場。 起初,荷航只僱用男性擔任乘務員,但很快,一群女性乘務員緊隨其後出現,也就是現在的空姐。 機組人員取代飛行工程師,後者以前需同時照顧乘客並進行日常工作。 機組人員主要負責機上的安全,當然也要照顧乘客。 迄今為止,這一直保持不變。
1945年9月
荷航在二戰後恢復營運,從國內航線開始,並在當年底增加幾個歐洲目的地。 11月28日,荷航重新開通阿姆斯特丹和印度尼西亞之間的航線,沿途在近東和遠東設有多個站點。
1946年5月21日
荷航開始使用道格拉斯 DC-4 Rotterdam 在阿姆斯特丹和紐約之間提供服務。 這標誌著網絡重點從東部轉向西部新目的地的開始。 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經濟因素以及新飛機不斷增加的航程所驅動。 即使在今天,荷航的跨大西洋網絡仍然非常重要。 早在1946年,荷航是第一家營運歐洲大陸和美國之間航班的歐洲航空公司。
1958年4月1日
荷航根據 IATA 的指導方針推出經濟客艙。 該艙等是二等艙的更簡樸版本,但荷航也致力於確保盡可能提供最高標準的服務。 這一步使更多人可以乘坐飛機。 在 3 個月內,乘客人數增加 27%。
1958年11月1日
開通阿姆斯特丹-東京航線,由道格拉斯 DC-7 Caraïbische Zee(加勒比海)飛行。 這條極地航線比1951年12月首次營運的陸路到東京的航線要短得多。 機組人員經過專門培訓,可以在這條航線上工作,並製定特殊規定,包括極地救生衣。
1960年3月25日
搭乘道格拉斯 DC-8、PH-DCA 阿爾伯特·普萊斯曼 (Albert Plesman) 抵達阿姆斯特丹史基浦機場,荷航迎來噴氣時代的曙光。 這種窄體飛機由 4 台噴氣發動機提供動力,大大減少飛行時間以及所需的中間著陸次數。 這項新發展引起民用航空發生重大變化。 現在只需要幾個小時就能抵達目的地,而不是幾天。 新飛機部署在紐約航線上,這表示飛行時間減少了一半。
1966年9月12日
Nederlandse Luchtvaart Maatschappij(NLM,荷蘭航空公司)成立,後來更名為 NLM Cityhopper,為荷航的國內網絡注入新活力,該網絡在戰後短暫重新開放,後來又再次關閉。 其重點是快速運送商務旅客往返阿姆斯特丹史基浦機場。 這家新航空公司還經營空中旅行,讓大眾熟悉飛行,希望能藉此吸引新乘客。
1967年4月28日
荷航在位於史基浦中心的新總部開始營運。 機場的原始設計及其獨特的切線跑道是由「站長」Jan Dellaert 構思的。 這種設計的目的是確保航班始終能夠著陸,儘管荷蘭上空的風向變化是出了名的。 乘客和地勤人員彼此分開,乘客透過廊橋離開飛機,而地勤則在下方進行。
1971年1月31日
荷航首架波音 747-206B PH-BUA Mississippi 抵達阿姆斯特丹史基浦機場,標誌著荷航寬體時代的到來。 這架飛機可搭載 353 名乘客,這比荷航當時最大的飛機 DC-8 要多得多,後者可搭載 130 至 175 名乘客。 地面操作相應地進行調整,停機坪也進行更改以容納這架大型飛機。 荷航機組人員經過專門培訓,以確保他們可以在飛行過程中為所有乘客提供服務。 1971年2月14日,PH-BUA 執飛其第一次飛往紐約的商業航班。
1975年10月16日
首架波音 747-306B Combi 加入荷航機隊,標誌著荷航貨運業務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在前幾年,運力過剩是航空貨運市場的一個問題,這架新飛機的到來確保更大的靈活性,提高荷航的競爭優勢。
1989年7月
荷航收購美國西北航空公司 20% 的股份。 這被視為與西北航空公司合作開發全球網絡的重要一步。
1993年1月
美國運輸部授予荷航和西北航空公司反壟斷豁免權,允許它們加強合作。 這標誌著與法航和達美航空建立策略合作夥伴關係的開始,後者收購西北航空公司。
1993年9月
荷航和西北航空公司在歐洲和美國之間的所有航班都是作為合資企業的一部分營運。
1991年4月1日
新的區域航空公司荷航 Cityhopper 由 NLM Cityhopper 與NetherLines 合併而成。
1991年10月
荷航將其在包機航空公司泛航航空的股份從 40% 增加到 80%。
1992年1月1日
荷航推出 Flying Dutchman 客戶忠誠計劃,這是歐洲大陸首個此類計劃。 現在這個計劃叫「藍天飛行」,但雜誌還是叫《飛行荷蘭人》。
1994年3月
荷航和西北航空公司推出「環宇商務艙」(WBC),這是一種面向洲際航班商務旅客的新艙位。 在舒適度和服務方面,環宇商務艙在經濟客艙和皇家(頭等)艙之間取得平衡。
1996年6月29日
荷航第一架飛往北京的航班。 這是向中國多個目的地提供服務以及與中國航空公司建立合作夥伴關係的第一步。 中國將成為荷航最重要的市場之一。
1997年7月
英國航空 (Air UK) 成為荷航的全資子公司。
1997年9月
荷航和西北航空公司簽署長期的商業和營運合作夥伴關係。 荷航同時將其在西北航空的股份賣回其合作夥伴。
2003年10月25日
荷航的首架波音 777-200R 在阿姆斯特丹史基浦機場著陸,並開始營運飛往開普敦、內羅畢和紐約的航班。 這架飛機的容量與波音 747 相同,但使用 2 台發動機而不是 4 台。 它還顯著降低噪音並提高燃油效率。
2004年5月5日
法航荷航集團正式成立。 這一天,法航收回其股份要約條款,從而完成法航與荷航的合併。 兩家航空公司早在 7 個多月前,即2003年9月就決定聯合。
2004年9月
荷航、西北航空和美國大陸航空加入天合聯盟,天合聯盟是一個國際航空公司聯盟,其中包括法航、達美航空、義大利航空、大韓航空、CSA 捷克航空和墨西哥航空,都是其新成員。 到2018年,天合聯盟在全球擁有 19 個成員,在 1,000 個機場擁有自己的貴賓休息室和高級乘客登機通道。
2005年6月
法航荷航推出新的聯合飛行常客忠誠計劃,名為「藍天飛行」。 這是歷史上第一次有兩家歐洲航空公司合併他們的忠誠計劃——針對忠誠客戶的專屬服務套餐。
2005年8月25日
飛機製造商 Airbus 公司向荷航交付第一架 A330,有效取代隨後被淘汰的波音 767。
2005年9月
法航荷航首次入選道瓊斯永續發展指數,保持領先地位直至2016年。 該指數於1999年首次建立,根據上市公司的永續性、政策和財務表現對其進行評估。
自1996年以來,永續性一直是荷航政策的官方組成部分。 1996/1997財政年度發佈第一份永續發展報告。 最初被稱為環境報告,它在2002/2003年成為永續發展報告,關注更廣泛的問題。 永續發展政策不僅解決排放和噪音滋擾問題,還審查航空公司在社會中的地位和良好的就業實踐。
2006年12月
荷航成為世界上第一家引入自助轉機的自助報到櫃台的航空公司,使在阿姆斯特丹史基浦機場轉機的乘客能夠快速、簡單地打印新的登機證。
2007年6月
荷航與荷蘭的世界自然基金會 (WWF) 建立新的合作夥伴關係,以達成關於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的具體協議,並聯手宣傳業務——包括航空公司營運——以不同方式展開。 此次合作被視為荷航之前在永續發展領域所做努力的皇冠,使荷航在所有主要國際航空公司的節能飛行方面獲得一流的地位。
2008年3月30日
《開放天空條約》生效。 航空公司第一次可以從歐洲任何地方飛往美國,反之亦然。 荷航一直支持此類協議。
2008年5月23日
美國交通部授予荷航、法航、達美航空和西北航空反壟斷豁免權,這表示 4 家航空公司可以簡化其跨大西洋營運,並可根據客戶的需求進行調整。 這使合作夥伴能夠更有效地利用《開放填空條約》的優勢。
2008年6月2日
荷航發行最後一張紙本機票。 荷航從那時起只發行電子機票。 這一舉措是因減少紙張和提高效率的需要推動。
2008年12月31日
荷航擁有馬丁航空的全部所有權,該公司於2011年10月31日為特殊客人和員工營運最後一班客運航班。 這標誌著該航空公司 53 年的客運營運結束。 從這一刻起,馬丁航空與荷航和法航合作,專注於貨物運輸。
2010年3月30日
荷航使用 Fokker 50 進行最後一次飛行,向最後一架渦輪螺旋槳飛機告別。
2011年6月30日
首架由生物燃料驅動的定期航班飛往巴黎。 2007年,荷航攜手多家合作夥伴尋求化石燃料的替代品。 SkyNRG 由荷航聯合創立,在該領域展開研究。
多年來,人們考慮各種替代品,包括從藻類、亞麻薺(一種植物)、麻風樹油(一種堅果提取物)以及,最終從使用過的食用油中提取生物燃料。 生物燃料原料的先決條件之一是它不應對食物鏈產生負面影響,也不應以任何其它方式對自然產生負面影響。
2013年3月8日
荷航營運其首個由生物燃料驅動的洲際航班飛往紐約。
2013年5月29日
荷航在機上使用 WiFi 進行首次試飛。
2014年4月30日
荷航 Cityhopper 迎來全新的 Embraer E190,塗裝經過改良。 荷航營運的所有機型隨後都會塗上這種塗裝
2015年11月11日
在為這架飛機的粉絲在荷蘭上空進行 3 次特別飛行之後,荷航告別非凡的麥克唐納-道格拉斯 MD-11。
2015年11月14日
荷航迎來首架波音 787-9 夢想客機。 這架飛機開啟荷航機隊更新計劃的新階段。 夢想客機的機身主要由複合材料製成,比通常的鋁板更輕且不易損壞。 這架飛機的標準配置是有機上 WiFi。 更重要的是,它擁有更大的窗戶、更低的客艙壓力和特殊的 LED 照明,可確保提高乘客的舒適度。
夢想客機由高效發動機提供動力,最多可減少 30% 的燃油消耗。 所有荷航夢想客機都以鮮花命名,第一架夢想飛機被命名為康乃馨。
2017年10月29日
荷航使用 Fokker 70 執飛最後一次商業航班。 Fokker 70 的淘汰標誌著荷航營運這家荷蘭製造商生產的飛機的時代結束。
2019年3月14日
荷航與其他航空先驅 GKN Fokker 和荷蘭航空航天中心 (NLR) 一起在阿姆斯特丹的 EYE 電影博物館慶祝荷蘭航空一百週年。 正好在100年前,第一屆阿姆斯特丹航空展 (ELTA) 曾在此舉辦。 活動期間,演講者回顧荷蘭航空的100年,並展望永續發展的未來。 威廉·亞歷山大國王在場鑄造一枚特殊的紀念幣,基礎設施和水資源管理部長獲得一系列特殊的航空郵票。